云南昆明彝族服装-彝族服装定做昆明
你知道现在滇池之滨的昆明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吗?
昆明,别称春城。东面、西面、北面都是大山,只有南面濒临滇池,地形阻隔了北风的肆虐,而南方的暖湿气流却容易到达,年平均气温15.1 ,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,年均日照2200小时,只要住进这里,就像住进春天,而且空气质量高,PM2.5值很低,呼吸即可“洗肺”,生活在这里如沐春风。这也是明代戍边移民昆明的大文豪杨慎为什么会在《滇海曲》如此赞美昆明的原因。
从上古至今,在中华大地上移民的脚步就从未停息过,作为云南中心的昆明更是如此。先是自西北方向的古羌人入滇开始,战国楚将“庄蹻入滇”, 汉武帝迁秦晋豪民入滇屯边, 特别是历经元、明两朝经营云南,乃至民国时期作为抗日的西南大后方,有大量中原和江、浙等全国各地的移民入滇落脚昆明。
今天的昆明人(常住人口700万左右),是一个包括汉、彝、回、白、苗等多个民族的群体。
一、昆明地区最早的移民,应当是彝族的先民 。 彝族 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,其先民可以追溯到古羌人,当时羌人由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一带越过金沙江进入滇池地区,与当地濮人融合形成古滇族。虽然古滇国在汉武帝时期灭亡,但当时的古滇族已经达到近百万,而迁入的汉人只有几万人而已,哪怕是所谓的“南中大姓”大部分也都渐渐被同化,正是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彝族。
两晋到隋唐时期,爨氏(南中大姓)称霸南中,形成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割据政权。爨氏统治范围,分作两个较大区域,即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,东爨乌蛮则为今彝族先民。昆明地区就在东爨乌蛮范围之内。后来崛起的南诏国也是彝族人建立的,阁罗凤(南诏国国王)命长子凤迦异在今昆明地区修建拓东城,这也是标志昆明城建史的正式开始。
二、内地中原汉移民进入昆明地区,当自先秦战国始 。如“庄蹻(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发云南边疆的 历史 人物)开滇”,汉武帝迁秦晋豪民到益州屯田等。南诏、大理国时期,汉族移民更以多种途径进入云南。如唐太宗天宝年间,唐军20万征南诏而全军覆没,被俘或逃散而存活下来的当属多数。再如南诏进攻四川,从成都等地掳掠大量工匠回南诏。但是,明代以前进入云南的汉族,多已“变服,从其俗”——融入当地各民族(主要是彝族、白族)当中了。至今白语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古时期古汉语词,或可为佐证之一。
汉族移民大规模进入昆明始于明初 ,以军屯、民屯、商屯、以及贬官发配等方式大量入滇。据《明史》等史籍记载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三十多万南征将士因沐英留镇云南而携家眷留滇屯田。后来朝廷又调凉州诸卫所十四万余人往云南,还有三次调遣安徽、四川、湖南军队十万余人到云南屯田。至今,昆明还有大量的“x卫营”、“x所”之类的地名,就是明代军屯实行卫所制度留下的痕迹。
民屯数量则更多。洪武年间,民屯移民多达三百余万。其中,以洪武二十二年沐英率江南、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规模最大。此外,商人募人入滇屯田,生产粮食换取朝廷“盐引”,称为商屯,也因此迁来大批内地汉人。而大文豪杨慎来昆明则是因“大礼议”被嘉庆皇帝贬谪到昆明的。
因为当时很多移民是从南京高石坎柳树湾出发的,所以至今很多昆明人仍然流传着祖籍来自 “南京应天府柳树湾”。
明朝时期,昆明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口比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,汉人数量跃居各民族人数的首位,在昆明,已成为了主体民族。现在的昆明话就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,又吸收华北方言的若干成分,还受到其他一些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汉语方言。
昆明的白族来自洱海地区。
大理建国,占领之前南诏国“拓东城”,设为东京。大量白族自洱海地区迁入昆明。但到了元明时期,这一部分白族大多已融入当地民族当中。《昆明市志》指出:“现居昆明的白族基本上是元代以后迁入的白族士兵。这也是今天聚居在昆明五华、西山两区和安宁市的白族的来源。
昆明回族群体的形成则是元代的事。
元宪宗三年(1253年),蒙古元帅兀良合台率军十万人,随世祖忽必烈入滇,这是昆明有了较多回族移民的开始。其后又有三次大批回族进入昆明。七下西洋的郑和也是来自昆明的回族,本姓马。
昆明苗族辗转来自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。
先是唐末宋初他们从湘西、黔东和川南向黔西北和滇东北迁徙,到了清咸丰年间,黔西北的苗族又不断向曲靖地区及昆明的嵩明、富民、禄劝、宜良一带迁徙。清同治年间,武定一带部分苗族大量向禄劝、富民、嵩明一带迁徙。之后,黔西北及云南文山、红河一带的部分苗族又逐步辗转来到安宁、西山(今部分已划入五华区)、官渡、宜良、石林等地。
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,昆明成为抗战的大后方,成千上万的学生、教师、商人、工人、军政人员及其家属,新的外来人口一度超过本地原有人口。1949年,昆明总人口从1937年的14万多增至31万。
新中国成立后,大批南下干部和他们的家属来到昆明。支援三线建设期间,大批内地(主要是两湖、江浙、上海)干部和技术人员支边留在昆明,加上昆明行政区划多次扩大及人口自然增长,所以如今的 昆明人已达近七百万了。
长期的移民文化也使昆明人逐渐形成了不畏艰险、开拓进取、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、诚实善良,团结和睦、大度包容,不排外、不排他,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优秀品质。
爱昆明,爱滇池!
云南彝族姑娘的服饰差异怎么这么大,是因为爱情还是风俗?
“昆明西山索玛花,撒梅彝家红石崖。八月十六来赶调,滇池水干心不干。”阿木约布唱着歌,心里想着索玛阿依,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。
“有情阿哥有情妹,结成双来配成对。两棵山茶一样高,两人心头鱼儿跳。只见风吹花落地,哪见风吹花上枝。”村里的人听到歌声,都知道又是阿木约布为索玛阿依唱歌了,只可惜?
“下个月你就嫁到贾各家去。否则你一步也别想踏出家门。”索玛阿依的父母早早就收下了乡上富户的聘礼,不管女儿和阿木约布的约定,逼着她出嫁。
索玛阿依不哭也不闹,低着头安安静静的缝制嫁衣,沉静的眼神里藏着坚定。
“哟,哟,抢新娘喽?”抢亲的人群簇拥着贾各来了。贾各一步一迈,胖的都快走不动道,他曾豪言壮语――每过10年就要娶个新媳妇充喜,这是他第三次接亲了。
进屋一看,所有人都愣住了!怎么有6个新娘子呢!穿着一模一样镶花边右衽上衣,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绣着金、红、紫、绿等色花纹图案,衣领镶细银泡。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着长长的“刘海”,刘海又遮住了眼睛,认不出哪一个是新娘,贾各觉得晦气,不顾索玛阿依父母的极力挽留,愤愤甩手走了。
“如果真心来对调,水打浪摇岸不摇。丢块石头壮你胆,三天三夜唱不完”伴着动人的歌声,阿木约布走了进来,他定定的看着前方,在众人诧异下,牵起最后一个新娘的手。新娘一怔,坚定的回牵起阿木约布。
镶边衣是彝族姑娘争取自由幸福的护身符。
滇中及滇东南型彝族服饰,主要流行于以昆明、文山,以及同这两个地区相邻的红河州部分地区。
女装的主要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,长裤,个别地方着裙。以白、兰、黑为底色,多饰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。其头饰各地差异很大。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,头戴“鸡冠帽”,形如鸡冠,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,做工精细;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。
圭山一带未婚妇女头饰布箍,在双耳部位缀一对三角形绣花布饰,脑后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。
弥勒及路南部分地区彝族妇女以双辫缠头并包黑内,留一束头发垂于脑后,以珠串、银链、贝壳、绒线花色为饰。
文山、西畴、马关、富宁等部分地区妇女头包黑巾或顶花帕,头饰简单,而丘北、开远、泸西等部分地区的妇女则头饰十分丰富,饰品有银泡、绒线球、花和贝壳等。这一类型的男子一般穿对襟衣、外套坎肩、着宽档裤,有的还扎绑腿,头包黑巾。
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,每个村寨都有刺绣能手,在彝族地居住地区,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。
2014年11月11日,彝族服饰经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